尊龙体育官网

以“四链”融合促“四新”发展-尊龙体育官网

2023-01-30 23:32:44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徐海龙 陈志

徐海龙 陈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广大企业主体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链”深度融合是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进行一体化布局。党的十九大对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再部署,从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推进。经过10年努力,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数量居世界首位,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统筹配置资源的能力大幅提升,已经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四链”融合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充分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四链”深度融合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必然要求。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角的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前沿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各国围绕信息、生物、量子等前沿领域加速研发布局,加强技术、人才和产业等要素资源的争夺,技术保卫战、人才争夺战和贸易战此起彼伏。加快塑造未来科技竞争优势,积极探索未知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有力调动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有效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撑作用,围绕各类创新主体需求,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布局和加速融合。 

“四链”深度融合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有力抓手。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传统发展动力逐渐减弱,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效益凸显。但是,我国部分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不稳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仍需加强,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须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能够有力统筹技术、产业、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推动我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集聚发展新动能,夺取竞争新优势。

推进“四链”深度融合,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能力,促进“四链”深度融合,需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融通创新,推动产学研用和大中小企业共生发展,全面提升创新链产业链水平。一方面,发挥大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特别是科技型骨干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等力量,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市场机制为保障,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瓶颈制约,强化国家战略力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创新联合体组建和运行中的主导作用,联合产业链上中小游大中小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创新,探索构建大中小企业和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协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融通创新机制和模式。另一方面,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的全产业链带动作用。聚焦当下必争和未来所需等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以科技骨干企业为核心,集聚创新链前中后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优势科研力量,统筹布局一批全产业链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共性和基础性关键技术,确保我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重点战略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探索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推动科技设施平台、数据、技术验证环境、应用场景等创新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引导新技术落地应用,培育新产业。

二是加大企业财政金融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投入动力。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地方深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促进政策应享尽享。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构建完善立涵盖种子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体系。要提升支持企业创新的金融服务水平,构建适应企业创新需求的信贷支持模式。在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型密集区域设立广为覆盖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推行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金融业态。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放专题金融债,为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优惠贷款支持。畅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遴选推动一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企业集聚。更好发挥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导向作用,加大对企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支持。支持企业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助力企业围绕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建设国际人才引进平台,面向企业需求着力引进具有推动重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外高端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双跨”平台。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人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在产学研之间多向流动的“旋转门”机制,畅通高校院所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探索高校教授开展常态化企业咨询制度,允许教授通过学术休假制度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支持国有企业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全面落实现金、股权、期权等激励措施。在企业分配结构中坚持向一线科研人员倾斜,给予有突出创新贡献的科研人员“真金白银”的奖励。

(徐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陈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