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丨早防早治,别让它夺走你的记忆! -尊龙体育官网

尊龙体育官网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丨早防早治,别让它夺走你的记忆!
来源: 科技日报、央视新闻、新民晚报、澎湃新闻、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综合
编辑: 何沛苁
2022-09-21 14:08:59
今天是第29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知己知彼 早防早智——携手向未来”。据了解,平均每三秒,世界上就会新增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1000万人,是世界上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那么,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吗?如何在萌芽期及早发现?跟着小编了解一下!

阿尔茨海默病,你真的了解吗?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1》显示,2019年,全球现存的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达51624193例,其中我国患病人数为13143950例,约占全球数量的25.5%,并且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率、死亡率均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患病率高达6.04%

分省市分析,2019年,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华东及部分中部地区,包括江苏(1212.1/10万)、上海(1137.6/10万)、吉林(1081.4/10万)、浙江(1078.6/10万)和辽宁(1077.5/10万)。

阿尔茨海默的整个过程会长达8-10年,随着肉体和精神的逐渐衰弱,直至失能失智最终去世。所以人们常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精神上的死亡,一次肉体上的死亡。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痴呆症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公认的发病年龄已由原来的65岁提前到了55岁,整整早了10年。>>详情


视频丨老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回事吗?

“科幻作家得老年痴呆好像是一个很棒的新闻选题。”近日,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在微博的这条留言,引起网友和媒体关注,此前坊间已有对其健康状况的猜测,甚至传言年纪不到60岁的韩松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不实信息韩松已在微博澄清。那么,老年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是一回事吗?点击视频了解↓↓↓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三大误区要避免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1000万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为一些误区,导致就诊率和治疗率非常低,从而耽误了治疗的好时机。

误区一:“老糊涂”不是病 不用治

北京天坛医院认知障碍科主任张巍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之低,很大比例的老年人认为,当年老的时候出现记忆力下降,或者其他认知领域功能的下降,是自然老化的过程。


专家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有几个发展阶段:从认知正常到主观认知下降,再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最后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其中,“主观认知下降”阶段,是延缓病程的重要时间窗,越早识别并通过药物治疗,越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发展。

误区二:反正治不好 干脆放弃了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被称为“最温柔的绝症”。但这不意味着无法治疗。

张巍说,通过药物治疗,我们可以全程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延缓患者病情的加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还有多种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包括进食、均衡的膳食、拥有良好的睡眠和坚持有氧运动。

误区三:随意停药没关系

由于患者被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就要进行长期的规范治疗。很多患者稍有好转,就会随意停药。

“推荐每3到6个月来就诊,由我们医生来评价患者症状的变化。根据评价的结果,来调整治疗方案,不要随便停药。”张巍说道。

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率95.9%,主动就诊率仅12.9%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报告》近日发布。调查显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总知晓率为95.9%,因自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2.9%。

如何加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早期教育?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北京安定医院原院长马辛教授建议,制订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健康教育的制度体系;明确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健康教育模式;搭建阿尔茨海默病健康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详情

前沿探索缺少重大突破 科学进展破解疾病秘密

过去一年,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并没有多少好消息。国际上对疾病的研究仍缺少重大突破,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快速审批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阿杜卡玛单抗也饱受争议;对靶点和预防方面的进展不时传来,但显然远没有新药上市来得“解渴”。

目前国内获批临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有三类,第一类是1996年出现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比如安理申及艾斯能;第二类是2002年问世的氨基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第三类是2019年上市的甘露特纳(九期一),一种靶向脑肠轴的寡糖。作为一款中国原研新药,九期一打破了阿尔茨海默病17年未有新药诞生的空白,光环足够多,争议也不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在接诊中。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放眼国际,最大的关注来自今年7月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发表的一篇调查报道。文章质疑了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新星、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西尔万·莱斯内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其中包括领域内奠基性的研究之一:2006年发表在顶刊《自然》上的文章。这一论文属于阿尔茨海默病最主流的“β淀粉样蛋白假说”的研究范畴。

早在阿尔茨海默病明确出现之前,哪些表现可能是危险信号?今年初,巴黎大脑研究所多学科团队开展的大型研究结果发表:有两个国家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确诊前2-10年内,都存在与疾病相关的10种症状,包括重度抑郁症、焦虑、听力损失等。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冯建峰教授/程炜教授科研团队,发现了肥胖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关系。>>详情

新闻多一点丨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最后记忆

当记忆被疾病夺走,阿尔茨海默病人最坚固的回忆是什么?

永远背得出女儿的电话号码;给老伴夹菜仿佛肌肉记忆;忘不了那年背儿子去城里看病、救回一条命……

记忆力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症状,这种脑部退行性疾病会逐渐蚕食患者的记忆和认知。然而,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病人对家人爱的记忆往往难以冲刷,家人也成了他们生命最后一站的全部依托。


小女儿在用扑克牌教爸爸算数,做认知训练,以延缓病情。澎湃新闻记者 李季 图

今天,我们收集了5个患者家庭的故事,在这场漫长的告别中,当终点就在那里,每一天,都变得弥足珍贵。>>详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