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素有“微笑天使”之称,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豚类动物,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万年。2017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下降到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2021年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升为一级,“微笑天使”的身影越来越难觅。
通过本次考察,将全面掌握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本次科考范围包括长江干流中下游段约1600公里江段,洞庭湖、鄱阳湖湖区及部分长江支流江段,由120余名考察队员、20余艘渔政船艇同步实施。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实施全面禁捕后 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
扬州市江豚保护协会名誉会长陈宜林表示,这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不仅是沿江的江豚保护志愿者关注,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首次开展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
“长江全面禁捕后,江豚多了吗?长江环境到底怎么样了?”陈宜林说,全面禁捕后志愿者们的感受是长江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鱼多了,观测到江豚次数也多了,但这需要通过科考进一步权威考证。
被誉为“扬州江豚保护第一人”的陈宜林表示,自2006年江豚科考就一直关注和科考专家互动。他发现,与2006年、2012年和2017年江豚科考比起来,这次科考的组织规格、参与人数、覆盖水域都高于往期。
图片由科考队提供
科考第二天 首批发现的江豚群中有“小朋友”
20日中午,中国渔政020科考船行驶至宜昌葛洲坝附近江面。观察员在船体左侧发现了江豚的身影,多头江豚争相露出水面,其中还出现了小江豚。
2022长江江豚科考队观察员张新桥表示,十头江豚里面是有三头幼豚的,从它的出水来说,都很高,皮肤也很光滑,游泳的姿势都非常正常,整体健康状况都是可以的。
从19日到20日,长江江豚科考队已在多个地方肉眼观测到江豚,但一次性发现如此规模的江豚群,尤为罕见。科考队员通过分析得出,这群江豚长期生活在长江胭脂坝至葛洲坝范围内,后续将通过对江水样本的分析,得出此段江面江豚相对准确的数量。
水上 水下 用到这些“科技眼”
水上考察借助目视和自动影像辅助系统开展。“目视考察是科学考察中最核心的部分,采用截线抽样法。”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豚类专家陈炳耀告诉记者,“由于每个考察队员的体能、目测范围等存在一定差异,为保持精力充沛,他们每半个小时轮换一次位置,换下来的队员要及时休息,补充能量。科考前我们对所有队员都进行了专业培训。”
目视考察的同时,考察船前方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也会采集影像资料,同步记录长江沿岸带生境、岸线、航运等环境信息。
图片由科考队提供
此次新尝试的自动影像辅助系统辅以后期人工智能(ai)识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队员观察能力差异导致的种群数量估算误差,有助于客观记录和分析长江江豚种群现状。
水下考察则主要运用了被动声学监测和环境dna分析技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克雄向记者介绍道:“被动声学考察主要是将收声声呐系统放入水中,声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收集信号判断周边水域有没有江豚,这部分占用内存少,但不能全过程收悉声波;还有一部分是持续收集声波,能够形成一天的波形记录;两部分结合,可以有效判断江豚分布和数量。”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郑劲松研究员介绍,环境dna分析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物种监测手段,其原理是通过对长江干流水样的连续采样,获取水样中残留的水生生物种类信息。基于不同水域的江豚分布与相对密度等信息,有助于对长江江豚分布数量极少江段的分布信息进行补充。
为可持续性江豚保护提供指引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关注三江营水域的考察情况,这对于可持续的江豚志愿保护很重要。”扬州市江都区江豚保护协会会长李华荣表示,他一直在和科考船上的考察员联系,了解一线情况。
李华荣表示,长江江苏段沿线的江豚保护志愿者队伍日渐发展壮大,保护江豚已经不是某一地区江段的事情,对于长江江苏段的江豚保护志愿者们来说,流域性协同监测志愿和长效的江豚观测,都可以为今后的江苏段江豚保护的可持续性提供相应的参考。
“这次科考的数据到底如何,我们很期待。”李华荣说,等江豚科考结果公布后,根据科考整体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及变化趋势,科学分析长江江豚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效果,他们离三江营水域较近,今后会根据科考专家们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制定三江营等江豚栖息水域的志愿保护方案,让江豚志愿保护更有效果更有利于江豚的栖息繁衍。